首页 > 诗文 > 苏轼的诗 >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

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

[宋代]:苏轼

我行日夜向江海,枫叶芦花秋兴长。

长淮忽迷天远近,青山久与船低昂。

寿州已见白石塔,短棹未转黄茅冈。

波平风软望不到,故人久立烟苍茫。

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,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。

淮水缥渺不明,天际忽远忽近,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。

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,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。

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,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。

注释

⑴颖(yǐng)口: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。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,春秋时谓之颖尾。寿州:州治在今寿县。

⑵芦花:芦絮,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。秋兴:因秋而起的感怀。

⑶长淮:宽阔的淮水。

⑷低昂:时高时低。

⑸白石塔:洁白石头砌成的塔。

⑹棹(zhào):船浆。黄茅冈: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。

⑺软:柔和。

⑻故人:指送行人。苍茫:模糊迷茫的样子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选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:46

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创作背景

  熙宁四年(1071)六月,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。十月,出颍口,入淮水,折而东行,至寿州,过濠州、临淮、泗州,渡洪泽湖,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,经楚州、山阳,抵扬州,渡江至润州、苏州,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。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选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:46

2、霍松林 等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1472-1473

苏轼简介

唐代·苏轼的简介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...〔 ► 苏轼的诗(2851篇)

猜你喜欢

在旅不在家书

宋代陈宓

无心览卷谩舒卷,有念盈怀日往来。

十日离家劳梦远,一行无字强颜开。

小雨

宋代刘攽

烈风呼汹震山林,小雨霏微驻薄阴。南亩旱苗焦欲死,拟将如许号为霖。

盗贼

宋代刘敞

村落枹鼓起,城楼刁斗频。畏涂深虎豹,行路入荆榛。

故老人人怨,烽烟处处新。桃源容客棹,属意武陵春。

四圣赞

宋代释师体

稽首观音,全彰妙有。

鹤唳青霄,莺啼绿柳。

再题翠云山房

弘历

平生山水心,胜地辄留咏。虚轩惬远寄,万象供临凭。

岚霭朝夕变,峰峦前后映。秀是图画体,贞为松柏性。

答真阳周绍稷

明代皇甫汸

滇徼辞官老更休,河阳试宰仕初优。春前剖鲤传书至,天上乘凫伫舄游。

想见仪容劳北海,犹闻涕泪洒西州。茂陵遗草君收取,他日应逢使者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