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杜甫的诗 > 成都府

成都府

[唐代]:杜甫

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。

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。

但逢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。

大江东流去,游子日月长。

曾城填华屋,季冬树木苍。

喧然名都会,吹箫间笙簧。

信美无与适,侧身望川梁。

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。

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。

自古有羁旅,我何苦哀伤。

成都府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黄昏时暮色苍茫,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。

一路行程山河变换,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。

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,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。

大江浩荡东流去,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。

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,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。

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,歌舞升平吹拉弹唱。

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,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。

夜幕四合鸟雀归巢,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。

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,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。

客居他乡自古有之,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?

注释

翳(yì)翳:晦暗不明貌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理翳翳而愈伏,思轧轧其若抽。”吕延济注:“翳翳,暗貌。”桑榆: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,因以指日暮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三引《淮南子》:“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”

征衣裳:此指旅人之衣。

“我行”二句:意谓一路走来经历了千山万水,不知不觉又到了成都这样一个遥远而崭新的地方。

但:只。新人民:新地初睹之人。

未卜:没有占卜,引申为不知,难料。

大江:指岷江。东流去:一作“从东来”。

游子:离家远游的人。日月:时间。一作“去日”。

曾(céng)城:即重城。成都有大城、少城,故云。填:布满。华屋:华美的屋宇。

季冬:冬季的最后一个月,农历十二月。苍:深青色,深绿色。

喧然:热闹;喧哗。名都会:著名的城市。此指成都。

间(jiàn):夹杂。一作“奏”。笙(shēng)簧(huáng):指笙。簧,笙中之簧片。

信:确实。此处有“虽”字义。无与适:无处可称心。

川梁:桥梁。南朝梁江淹《灯夜和殷长史》诗:“冰鳞不能起,水鸟望川梁。”

“鸟雀”二句:以鸟雀犹知归巢,因兴中原辽远之归思。

初月:新月。《乐府诗集·清商曲辞一·子夜四时歌春歌五》:“碧楼冥初月,罗绮垂新风。”

争光:与之比试光辉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日出星不见,不能与之争光也。”

羁旅:指客居异乡的人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》:“野鄙之委积,以待羁旅。”郑玄注:“羁旅,过行寄止者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.杜甫诗选注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143-144

2、邓魁英 聂石樵.杜甫选集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:174-175

成都府创作背景

  这首五言古诗,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。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十二月一日,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,艰苦跋涉,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,因有此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.杜甫诗选注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143-144

2、黄宝华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505-506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► 杜甫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

说潮五古十七首 其二

清代丘逢甲

一疏晨叩阙,夕贬大海南。安知辟佛人,乃喜留僧谈。

苛论出后儒,公德宁遗惭。蒙庄固多诬,妄说孔赞

登景山落霞亭二首 其一

明代宗臣

雪后登山落木繁,朱霞犹自出天根。奇峰断石频停马,绝壁枯枝乱挂猿。

桂树千秋怀旧国,浮云何处望中原。蓬莱东去未为远,吾欲簌风叩日门。

送黄若木还莆

明代徐熥

执手向城隅,送君归鲤湖。风涛危渡峡,雨雪倦登途。

遣日携书卷,消寒问酒垆。不须嗟伏枥,千里待名驹。

春感

宋代陈纪

唾壶壮气已休休,呼酒田翁与动酬。

九十日春长是雨,三千丈发总缘愁。

晓起用麟孙韵

元代刘诜

七月今年凉气高,墙东古木夜萧骚。孤城残月角初动,野屋秋风鸡乱号。

万事惟馀双短鬓,百龄须用几绨袍。故人莫荐扬雄赋,衰老难胜执戟劳。

游小溪浙源山中

元代赵汸

旧游何处觅苔矶,水涸山童事事非。忽到小溪深树侧,鸳鸯惊起逐群飞。